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回复: 0

[文学] 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616中国语言文学综合-811文学评论写作文学真题

[复制链接]

[文学] 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616中国语言文学综合-811文学评论写作文学真题

[复制链接]

3708

主题

0

回帖

930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01
admin

3708

主题

0

回帖

930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01
2025-3-31 09: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616中国语言文学综合
一、填空(共25分,16小题,每空1分)
1.《说文解字》的重大创造是建立了()个部首,这些部首是造字原则的部首,明代的《字汇》一书把部首减成为()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这些部首是原则的部首,《康熙字典》就是按照这个部首系统编排的,其释字体例是()。
2.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国际音标写作();舌面、高、圆、前唇元音()。3.古代汉语中有少数句子使用“宾—动”语序,若译为现代汉语,一般要使用主流的“动—宾”语序,这说明语法的古今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促进语序一致性加强的重要力量是()作用。
4.某方言中,有“钢”/kouŋ/和“琴”/kiŋ/组成的“钢琴”发音为/kouŋŋiŋ/,
由“面”/mieŋ/和“包”/pau/组成的“面包”发音为/miemmau/,这是语流音
变中的()现象。这两个词在构词法上都属于()型复合式合成词。
5.《诗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变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6.陶渊明的《形影神》里,“形”指代人祈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7.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运用了()御日的典故。
8.《四库全书总目》说:“词家之有(),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9.()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刊本,有二十卷,一百回。10.1918年,胡适在《新青年》4卷4号上发表《》,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紧接着,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4卷6号的《新青年》则推出《》,一下子刊登了易卜生《娘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三个剧本及评论。同年,5卷6号《新青年》发表周作人文章《》,从人性、人道主义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11.徐迟发表于1978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上的《》,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科学家()因此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12.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为中心,该地后来成为欧美诗人心中的圣地。13.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著名艺术典型为(),该人物也出现在他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
14.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著名教育原则是()。
15.雨果在《》中表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主题,这一主题后来在杰克·伦敦的作
品中也有表现。
16.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中塑造的象征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女性形象是()。
二、名词解释(共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
1.偏义复词        3.话本“四家”        5.自然化
2.语法化        4.《随想录》       
三、简答题(共50分,5小题,每小题10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说明:
(1)天下云集而相应,赢粮而景从。
(2)晋侯饮赵盾酒。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4)不如吾闻而药之。
(5)庄公寤生,惊姜氏。
2.请说明层次分析法在分析多义短语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3.《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4.简述鲁迅的《呐喊》《彷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特点。5.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
四、古文翻译,把下面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要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共20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从以下2题中任意选择1题(共25分)
1.将下面的文字抄到答题纸上,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并找出全部宾语前置句,并加以分析。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浩浩乎不可尚已
2.请论述同光体的诗学主张和创作格局。
811文学评论写作
一、白居易《长恨歌》“风情说”评述。
二、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中认为,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不是无限的,文学批评如果缺乏鉴定的尺度,可能导致诠释的失控,甚至 扰乱文本的解读,这就是“过度诠释”。请联系一部或多部文学作品(文体不限),论述文学作品批评的界限问题,讨论文学批评是否应该防止“过渡诠释”。请就此论题撰写一篇论文。
三、12月3日,《说文解字》编辑部公布了

试读已结束,VIP会员免费阅读全文。

  本文只能试读31%,开通VIP会员后可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无忧真题库 | 湘ICP备2025101113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9 11:28 , Processed in 0.0569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