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回复: 0

[文学真题] 2024北京师范大学7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文学真题

[复制链接]

[文学真题] 2024北京师范大学7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文学真题

[复制链接]

3708

主题

0

回帖

930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01
admin

3708

主题

0

回帖

930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01
2025-3-24 14: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
708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必答题(本题共80 分)
(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30 分)
1.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词性,并根据材料说明如何区分虚词“以”的两种词
性。(10 分)
(1)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6)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指出下列常见古书分别属于古籍四部分类法中的哪一部。(10 分)
(1) 列子
(2) 瀛奎律髓
(3) 四书章句集注
(4) 酉阳杂俎
(5) 水经注
(6) 诗集传
(7) 文苑英华
(8) 资治通鉴
(9) 玉台新咏
(10) 弘明集
3.萧统《文选·序》:“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
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
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
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
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
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
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
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
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请结合《文选》编选方式,简述《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及影响。
(10 分)
(二)阅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的这段话,回答后面三个问题。
(30 分)
文学体裁就其本质来说,反映着较为稳定的,“经久不衰”的文学发展倾向。一种体
裁中,总是保留有已在消亡的陈旧的因素。自然,这种陈旧的东西之所以能保存下
来,就是靠不断更新它,或者叫现代化。一种体裁总是既如此又非如此,总是同时既老又新,
一种体裁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上,在这一体裁的每部具体作品中,都得到重新和更新。
体裁的生命就在这里。因此,体裁中保留的陈旧成分,并非是僵死的而是永远鲜活的。换
言之,陈旧成分善于更新。体裁过着现今的生活,但总是记着自己的过去、自己的
开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体裁是创造性记忆的代表。正因如此,体裁才可能保证
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1.说说你如何理解文学体裁“旧”与“新”的具体内涵以及体裁对文学创作
的意义。(10 分)
2.与中国古代散文相比,中国现代散文具有哪些新的特点?(10 分)
3.请结合西方悲剧的发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10 分)
(三)下列“是”字句中,“是”的前后两部分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2) 鲸是哺乳动物。
(3) 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
(4) 这小孩是黄头发。
(5) 这张桌子是三条腿。
二、限选题(本题共分 6 组,请按专业分组答题,每组共70 分。组内2 小题,
每小题各35 分。回答非报考专业组别的题目不得分。)
第一组:报考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1.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
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请结合“兴趣说”与 “吟咏情
性”说的关系,并联系具体诗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35分)
2.请谈谈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命运的认识与理解。(35 分)
第二组: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3.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
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
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敌,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这段话一
共表述了五个观点,请分别予以概括,并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评述。(35分)
4.阅读宋代释智圆《雪刘禹锡》一文,并回答问题。
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盖阘茸辈狂简斐然,窃禹锡之盛名,以
诳无识者,俾传行耳。夫铭之作,不称扬先祖之美,则指事以戒过也。出此二涂,
不谓之错矣。称扬先祖之美者,宋鼎铭是也;指事戒过者,周庙金人铭是也。
俗传《陋室铭》,进非称先祖之美,退非指事以戒过,而奢夸矜伐,以仙、龙自比,
复曰:“唯吾德馨。”且颜子愿无伐善,圣师不敢称仁,禹锡正儒,心知圣道,岂
有如是狂悖之辞乎!陆机云:“铭博约而温润。”斯铭也,皆非博约,言无温润,
岂禹锡之作邪!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吾恐后进堂蒙慕刘之名,口诵心记,以为楷
式,岂不误邪?故作此文,以雪禹锡耻,且救后进之误。使死者而有知,则禹锡必
感吾之惠也。
(1) 释智圆否定《陋室铭》为刘禹锡所作的理由能否成立?(15 分)
(2) 假如你对相关研究有所了解,可加以评述。假如不了解,请谈谈你将如
何展开探讨。(20 分)
第三组: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1.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著称,也由此极
大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论述鲁迅的小说对中国
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影响。(35 分)
2.结合具体作品,探析张天翼儿童文学的艺术特征。(35 分)
第四组:报考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3.请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媒介技术的变化对民间文学传承的影响。(35 分)
4.什么是跨文化的民间文学研究?请举例说明。(35 分)
第五组:报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5.请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病句,修改这些病句并简要说明原因。(35 分)
傍晚时分,外面下雨起来了,房间里越来越变得暗了。我和朋友约了六点钟见
面,他五点才来。我和朋友唱歌了很久,却我们一点儿也不累,这首歌我们唱了很
多遍,因为这是一首真好听的歌。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们换了一首歌,第二首歌
比第一首歌不太好。
6. 语言都会有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前者称为地域方言,后者称为社会方言。现
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指地域方言。请问现代汉语中有哪几种方言?它们
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35 分)
第六组:报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7.
“汉语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是现代汉语语法的
一个重要特点,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例加以说明。(35 分)
8. 阅读古注,回答问题。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楚
宫,楚丘之宫也。仲梁子曰:“初立楚宫也。”笺云:楚宫,谓宗庙也。定星昏中
而正,于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定昏中而正,谓小雪时,其体与东壁连正
四方。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
正南北。室犹宫也。笺云:楚室,居室也。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
为后。○揆,葵癸反。度,待洛反,下同。“视”,字又作“眂”,音同。厩,居又反。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椅,梓属。笺云:爰,曰也。树此六木于宫者,
曰其长大可伐以为琴瑟。言豫备也。○榛,侧巾反。椅,于宜反。《草木疏》云:
“梓实桐皮曰椅也。”梓音子。漆音七。长,丁丈反。
(1) 指出上面古注的注释者。(6 分)
(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8 分)作、揆、树、爰
(3) 在对“定之方中”、“楚宫”、“楚室”的解释上,作注者观点有何不同。
(6 分)
(4) 指出注释中的训释用语,并说明其作用。(12 分)
(5)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的目的是什么?(3 分)
808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6 分,共30 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童话逻辑 3.校勘四法 4.平行研究 5.神话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请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结合作品简述清代短篇文言小说的发展概况。
3.简述“气盛言宜”说。
4.举例说明同义词运用时“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这一条例。
5.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三、论述题(本题共分 7 组,请按专业分组答题,每组共70 分。组内2 小题,
每小题各35 分,共70 分。回答非报考专业组别的题目不得分。)
第一组:报考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问题。
1.《文心雕龙·原道》篇云:“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
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
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
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请结合中国文化状况和文学史的知识,谈谈对
这段话的理解。
2.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其基本理论与方法是什么?
第二组: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3.刘熙载《艺概·文概》言:“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
长卿。长卿虽非无得于情,要是辞一边居多。离形得似,当以史公为尚。”请结合
具体作品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4.《汉书·艺文志》所言“七略”分别指什么?谈谈何谓“九流十家”。
第三组: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5.从下列作家中任选一位,概述这位作家的主要文学主张,并谈一谈其创作主张在
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巴金、梁实秋、艾青、刘震云、阎连科。
6.结合作品情节,探析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徐福贵与鲁迅笔下的阿 Q 形象之异同,
并探析一下主要原因。
第四组:报考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考生回答以下试题。
7.请阅读以下材料,评述其中的观点与研究范式。
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表演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展
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责任。这种语言交流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
和才能。从表演者的角度说,表演要求表演者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达成交流的方式
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展示交流所指称的内容。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表演者的表述行
为由此成为品评的对象,表述行为达成的方式、相关技巧以及表演者对交流能力的
展示的有效性等,都将受到品评。此外,表演会引起对表述行为的特别关注和高度
意识,并允许观众对表述行为和表演者予以特别的强烈

试读已结束,VIP会员免费阅读全文。

  本文只能试读31%,开通VIP会员后可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无忧真题库 | 湘ICP备2025101113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9 12:58 , Processed in 0.11561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